了解情况

前面说了刚开始咨询时不要急于给回应,而要以了解情况为主。虽然这已经算是一个常识,但还是会有刚上手的咨询师感到困扰。因为不知道从何做起。 就以前面举的例子来说,一个来访者说他不自信,问我怎么办。

因为这句话实在太笼统,所以我的反应大概会稍微等一两秒钟,看看他是不是会多少补充点什么。通常,这种时候都不用主动开口。但如果这位来访者实在是惜字如金,咨询师也可以说:「能具体谈一谈吗?」大部分情况下这已经足够了。

但也有的人还会继续发愣:「具体?你要我具体谈什么?」

这也不是大问题,有可能是对方还很紧张,没跟上咨询的步调。可以很轻松地提示他一下:「随便举几个例子吧,说明一下你的不自信大概是什么情况。」

经验不足的咨询师,这个时候也许会忍不住接来访者的招,提出明确的问题,比如「跟谁在一起会不自信」啦,「不自信之后又怎么样」啦。这样的结果,很可能就会形成快问快答的对话节奏。「跟谁在一起会不自信呢?」「室友。」「他怎么了?」「就是特别特别牛。」「怎么个牛法?」「成绩运动都很牛,课外知识也很丰富。」「这样啊,那你是怎么不自信的呢?」「就是觉得自己比不上他呗。」

虽然这也不是什么无可挽回的大错,但不免还是营造出一种急促而浅表的互动氛围。一直这样问答下去,咨询师也会枯竭,他必须不断地构思新问题,否则这段对话好像就难以为继,这太不现实。有的咨询师问我:有没有一份什么提问列表,可以让他们事先做功课,把上面的问题背熟,以防到时冷场。可是,背熟一百个问题有什么用?像这样就算流利地从头问到尾,也未必真能对来访者形成立体的印象。

如果随意一点,放松一点,只是请来访者举个例子。那么我们多半会听到一段完整的故事:「比如,我们宿舍一起聊天的时候……(我嗯一声,等着下文)我没有自信在他们面前表达我的观点……(哦?)就是觉得说出来肯定被人看不起(为什么呢?)我觉得自己很弱,什么都是一知半解……(哦)然后我有个室友,特别牛,成绩运动都很牛,课外知识也很丰富……(嗯)在这种牛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,是会被嘲笑的……(是吗,他怎么嘲笑你?)表面当然不会啦,但心里会嘲笑。」

大家都放松下来,就容易聊得比较开,来访者自然而然会谈出更多内容,咨询师不会很累,获得的信息量还会丰富一些。当然,说放松,其实也不轻松。不能真的像闲聊一样什么都不管。一面听,一面要在脑子里勾勒出来访者问题的形状来,就像在脑子里做一幅拼图:这个人说的不自信是怎样一个情形?多严重?跟哪些因素有关?怎么发生发展的?哪些部分可以理解?哪些部分还没听明白?如果缺了一些部分,就问。就像上面说的:「他怎么嘲笑你?」这是我感觉很重要的一块信息。

如果是被人嘲笑之后没自信,就想知道具体是哪些话,哪个部分让他那么在意。

如果并没有真的被嘲笑,只是心里的担心,问题的性质又会有些不同。

有新手问我:你是怎么知道缺少这块信息的呢?是不是有什么书或者什么课,可以教我们去捕捉最重要的内容?我感觉,这些都是互动中的经验,没法上升到理论层面,要掌握起来,只能通过练习和体会。最关键的一个窍门则是好奇。

好奇是这样一种态度:把对方当成一个真正重要的人,从你们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,全程保持兴奋和投入,愿意听他说出更多的信息,积极地加工和消化他说的每句话,设身处地地理解他现在的处境,试着更全面地了解他整个人。总之,这是咨询师必备的一种心态,但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都能做到。当你对来访者真正感到好奇的时候,你提的问题也许会变少,但你的思考一定会变多,眼光也会更锐利。

在一次督导中,我和一位年轻的咨询师做扮演。她作为来访者,告诉我「失眠,考试压力大」。我问她:「有几门考试呢?」她说:「三门考试,两篇论文」。我又问:「什么时候考?」从这里开始,很快就顺藤摸瓜地问出了她学业压力的现状。扮演结束之后她问我:「你怎么连有几门考试都想到要问?」我说:「如果我不知道有几门考试,那我无论如何也没法理解他的问题。」这就是最基本的好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