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受情绪

设想有一个人怒冲冲地向你抱怨一个极品同事,他说:「我想杀了他!」 如果听到这种狠话,就吓得打110报案,公安机关的警力恐怕扩充十倍也忙不过来。事实是,我们每个人在情绪激动时说出口的话,都不一定做得准。即便没有杀人放火那么狠,就是「非离婚不可」这种话,也是今天说过,明天就忘了。因为情绪总会有一个峰值,等过了最激烈的那段平复下来,就觉得之前的表现可笑。

生活中,有的人熟知这种变化。也有的人比较不熟悉,就会容易在和人的互动中产生误会。比如,把一时冲动的海口当成郑重的诺言(就像我们不是说好,要过一辈子的吗这种)。但这是没有经验的表现,学心理学的人该不会那么轻信。

我们都了解,情绪会影响一个人的想法。但这是一个理智上的认识,具体到咨询中,怎么识别这些影响,如何回应来访者的情绪,都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。不过,有这种认识就是很好的第一步。回到开头的例子,如果来访者说出「我想杀了他」,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?显然,来访者不一定真的在构思一个杀人计划。更准确的理解是,来访者此时正处于非常暴躁的情绪中,并伴有强烈的攻击冲动。所以回应时,重点是放在这种情绪上。如果忧心忡忡地追问杀人的想法,就牛头不对马嘴。

这时简单回一句「啊,你非常生气」,接住对方的情绪,就是一个比较妥当的回应。听到这样的话,对方会比较舒服,感觉到你愿意倾听这段故事,并保持理解,他就会开始倒苦水,讲出他生气的理由。随着倾诉的过程,暴怒也可能会慢慢地有所平抑,转化成怨恨,或者委屈也说不定。当然,也不排除来访者不依不饶,执意要实现一个杀人计划的极小概率——假如真的遇到了,再考虑危机应对也不迟。

这是比较容易辨别的情况,每个人都看得明白。更多的时候,情况会复杂些,情绪也会隐蔽些,但原理是一样的。比如一个人哀叹「我这辈子一无是处」的时候,他同样是处在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下。虽然也许呈现得没那么直观,但作为咨询师,是应该能够不带偏见地察觉到,并准确回应的,这是专业要求的基本敏感性。

但是欠缺经验的咨询师,尤其,对认知一类的疗法有些一知半解的,回应这种句子就会有走偏的危险。他们把「一无是处」这一类情绪性表达当真了,甚至会得意洋洋:「啊哈,总算逮到你的不合理信念了」,马上就针对这句话做文章:

「你对一无是处的定义是怎样?在你身上连一丁点的优点都找不到吗?」

「也许你是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,但是一无是处?这说法有点绝对化了不是吗?」

「如果你这样的都算一无是处,那些还不如你的人该怎么办呢?」

来访者有些莫名其妙:是的,但是您想说什么?我可能有些表意不当,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呀。我可以换个词,我承认我身上是有优点的,但那又怎么样?

这时候,表面上还在顺着来访者的话头讨论,实际上已经有偏题的嫌疑。咨询师没有照顾到来访者最迫切的情感诉求,从来访者的视野中跑开了。如果我是这个来访者,我可能就会想:嗨,心理咨询不就是这么回事儿嘛,思想工作而已。

不用说,这对于咨询关系的建立会有不小的妨害。

反过来说,如果能体会到来访者说这话时的挫败感,并做出理解的回应,可能这个人下一秒就会告诉我:「其实我也知道,自己也没有那么糟,但就是一遇到这种事情就忍不住怎样怎样……」这时当然就会庆幸:啊,你看他自己都很明白,还好刚才没有多嘴。其实很多时候,只要接住一个人的情绪,等一等,不见得做什么特别的干预,他都可以靠自己想明白不少事情。一些看上去很棘手的问题,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,还没等咨询师做什么,就自然而然想通了。这种情况还不少见。只不过日常对话中,这种体验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到。有一些情绪无法对别人开放,又或者是开放了,无法得到理解的回应。这么说,倒也可以看作心理咨询存在的价值之一吧。

感受情绪虽然可以说是人类的本能,但要在工作状态中时时保持这份敏感,倒也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做到,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和积累经验。即便有了一定经验之后,对某些情绪的感受还会存在自己的盲点,这和我们个人的特点,自我觉察的程度都有关系。这个话题有点深了。对于初学的人来说,这时只要大致有个概念就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