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始谈话

交代完设置之后,就正式进入咨询了。 第一步,当然是问来访者的来意。按照医学术语,叫做「主诉」。一说起这两个字,连我这种没当过一天医生的人,都有了一种披上白大褂的神圣感。但,医生不好当,主诉也不好问。还真有新手咨询师,很严肃地请教:这话头该怎么起?

知道不能直接说「问题」:「说吧,你什么问题。」感觉像审犯人。

也知道不能问「为什么」:「你为什么想到来咨询?」好像不该来似的。

但这样一来,就不剩几样选择了。英文可以说What can I do for you,可中文翻译过来就是「我可以为你做什么?」,这太西化了。不是浑身透着洋派的海归,是没法把这种话说得流畅自然的。同样的道理,「是什么让你来这里」也不好听。

「跟我讲讲你的烦恼好吗?」这又太酸了,正常人不这么说话的。

这么想着想着就紧张了。但我们说过,越紧张越是表现不好。赶紧深呼吸。

不妨换个角度:这个话头要达到什么目的呢?如果只是为打开话匣子,那么,怎样的开场白都无妨。即便说得生硬一点,洋派一点,也完全可以达到目的。但是,两个陌生人刚接触,最大的问题不是真的没话说,而是气氛略尴尬。鼓起勇气去心理咨询的来访者,尤其顾虑重重,不知道对方是个怎样的角色,在如何看自己,对整个环境都感觉很陌生,又想说又犹豫。这时候即便张开嘴,也会有很多的担心,欲言又止。——其实别说来访者,就是年轻的咨询师,很多这时也是心里惴惴的。

所以这时候的反应,最好能起到点让对方放松下来,感到安全的作用。

如果这样还是没有答案,那么再换一种思路:根据你和陌生人接触的经验,假设你们约在陌生的环境,初次见面,怎样的人会更容易让你放松下来?我想大多数人的答案会是:这个人不见得要多有经验,或者掌握什么固定的套路,只要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善意就好。有时,高深莫测的家伙,张嘴一套一套的,倒会让人更不安。反而有的人真诚一些,恳切一些,说话也不灵巧,一下子让人看出底细,感觉还更放心。

这样想来,就知道这种时候,是不用太急着去表现自己的「经验丰富」了。

有的人,生活中遇到问题,找信任的朋友,对方一句没问,自己已经开始说个不停。这些人到了咨询室里,只要心里放松,感觉可以畅所欲言了,也不用刻意引导就可以聊很多。作为咨询师,在最开始尴尬的几秒,能够坐住了等一等,不见得马上用提问去回避双方的紧张,这时才真正给人感觉:「嗯,有点老练的范儿了」。

我会想办法做点什么,尽量让对方舒服点,自己也就舒服点。请对方喝口水,友好地笑一笑,寒暄两句,都试过。有时双方眼神一碰,一定神,就明白他已经准备好了。这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进入正题。来访者也是不会白白浪费他的时间的。

有时,对方实在太紧张了,弄得我也紧张。我说:「呃,那我们……」然后就不知道该怎么措辞了,搓着手。这时大概显得挺笨拙的,可是对方会更容易放松。

如果要给个话头,节奏也不妨舒缓一点。去医院看病的时候,医生们头也不抬,问:「怎么了呢?」这种话很专业,可以迅速地达到获得主诉的目的。可惜,句子很短,就显得语速较快。回答的时候,会情不自禁感觉到压力,好像有义务赶紧把话说完。这也是有原因的,因为一个上午要看那么多个号,不快点怎么行。

但是心理咨询呢,没有那样的时间压力。有些事情,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,还是慢慢来会比较安心。所以也就算要提问,也不建议第一句话就指向性那么强。我有时会问来访者「我们从哪里开始呢?」这种问法有两个好处,一来是调整了节奏,二来也把对话的主动权交给来访者,掌握主动权的一方通常会感觉更安全。

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,也有的人,会更愿意听到指向性明确的问题。

总之,只要涉及到不同的人,这种事就不可能有一定之规。假如对一些人,很容易就能进入正题,对另一些人就很吃力,那可能也不完全是你的技巧问题,而是和对方的特点有关。但这一点,说起来就是太大的话题,姑且还是推给以后吧。

开始对话的节奏快慢,情绪高低,压力松紧,主动被动,趋前退后,试探闪躲,往往会给之后的互动定下一个基调,因而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预示性。很多时候回头看,会发现咨询过程的整个走向,其实从第一句话开始,就已经初露端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