坏的感觉好于没有感觉

成天吵架拌嘴,磕磕碰碰的小俩口,其恩爱程度也许远胜于那些在外各自为政,回家互不理睬的「模范夫妇」。这个观点,想必大家不会反对。但话虽如此,实际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做那天天恶战的小夫妻,因为吵架的滋味谁都不愿领受。

于是在实际生活中,夫妻能打一辈子架的也罕见。往往打上三年五载,疲了,就渐渐转为各自为政,互不理睬。彼此看对方都不顺眼,但也都可以忍,没什么小题大做的必要。根据夫妻治疗的经验,到这个地步后,要挽回起来就格外麻烦。通俗一点说,都累觉不爱了。没有感觉是最糟糕的事。哪怕是坏的感觉,生气或是疼痛的感觉,也比没感觉要好。所以说,比起相敬如宾,还是天天恶战更生机勃勃。

以上这些感想,来源于最近发生的两件事:

一是有知友提问,问自己「因为自卑而防御性太强,乃至体现出攻击性,甚至影响到人际关系,怎么解决?」具体地说,他感到自己不对劲,因为在跟别人相处的时候,会有很多坏的感觉,比如嫉妒,比如抗拒,比如怀疑,比如自怜自伤。现在他想解决这些问题。就是说,他希望消灭这些坏的感觉,帮助自己获得别人认可。

二是最近在知乎热议的「不友善」问题。有朋友跟我聊道:「不友善都是由于心理的问题,他们缺乏存在感,需要心理疏导」。「缺乏存在感」似乎是一种笼统的描述,确切点说,大概是一种混杂着失落、不甘,和艳羡的情绪吧,这种情绪导致了网上的负能量传播,所以对于别的网友来说也是一种坏的感觉。都主张:最好通过心理疏导或者别的什么,消灭「缺乏存在感」的感觉,以弘扬网络之正气。

两件事看上去不相干,唯一的共通点是,想消灭坏的(或者说,不被认可的)感觉,无论是自己不认可,还是别人出于道义不认可。对此,我有担心。

坏的或不道德的感觉,确实会产生负面的效应,这一点,毋庸置疑。然而也有好处。吵闹不休的夫妻,往往是因为想要对方更爱自己。坏的感觉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勾连。就说自卑和嫉妒吧:嫉妒是因为我想变成你这样,但变不成。这里面,包含着我对你的认同。你接收到我的嫉妒,可能会得意,得意于你受到我的认同;可能也会反感,是因为感应到认同中的威胁和贬低。但无论如何,借着你我的嫉妒、得意,或反感,我们彼此之间就近了一步。但如果我否定了嫉妒,则什么都不会有。

嫉妒除了不好受,也貌似不道德。这种不道德推向极致,或许有巨大的破坏性风险,比如攻击和伤害。所以,需要明确行为上的界限,要有法律和规范,确保不会越轨。行为上对它的控制是一回事,而感觉上的承认则是另一回事。曾经有人发私信问我:我很煎熬,每天都对异性充满性幻想怎么办?我说只要管好自己,别伤害人就可以。至于性欲这个东西,承认它的存在,放在那呗,需要怎么办吗?性欲也是一种感觉,甚至都不能算是「坏」的感觉,还挺美好。饥渴难耐固然很痛苦,但正因为有了这种痛苦,人类才会有最原始的,想方设法去吸引或接近异性的动力,会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。同样,否认了这种感觉,什么都不会有,连繁衍都不会有。

所以某种意义上,感觉——即使是坏的感觉——是人类彼此趋近的黏合剂,即便那些戾气纵横的对立,你也总可以挖出人们相互亲近的隐秘愿望来。对人不友善的网友,感到被忽视的不平,其实正可以看出他们想要受人尊重,被人瞩目的渴望。千千万万人的这份渴望,才能构成一个网络社区存续的动力。如果每个人,都无视这份渴望,「我就是乖乖路人,不在乎有没有存在感」,社区的前景恐怕会堪忧。

但是坏的感觉,容易让人有否认之心,转过眼去,刻意不看。以前虚构过一个案例叫旺财同学,明明心怀不忿,偏说自己人穷而志气不短,那些高帅富们不过是仗着有个好爹娘,等着看吧,末了加一句「呵呵」。生气而「呵呵」,是在否认自己的嫉恨。这一否认,也就让人无法真正与他亲近。假如他坦然认账:妈的!老子就看高帅富们不爽,羡慕嫉妒恨!也许就有屌丝兄弟给他拥抱:说得好!我也恨!

自卑的人常常故作豁达,不被关注的网友往往自诩清高。末了,会搞得自己更孤愤。如此说来,倒不如把这些糟糕的感觉,一开始就老老实实地承认下来比较好。当然这所谓承认,不是说因为自卑,就可以给室友投毒;或者出于失落,就干脆上网乱喷。行为层面上的约束必须遵守,那是基本的游戏规则。然而就感觉本身而言,是没什么羞于承认的。大可以堂而皇之正告天下:我,就,是,很,矬。

当然,这需要勇气。而且敢于说这句话的,多半已经不那么矬。正如敢承认自己缺乏存在感的,往往反而会引起众人的共鸣,这是个悖论。就拿我自己来说,我用了二十多年时间,才能勉强接受自己也有种种卑劣的基因。接受之后,就觉得这有什么呢?自卑的人想摆脱自卑,是因为自卑不好,对自己的「自卑」也深感自卑。何等纠结,处在自己不喜欢自己,又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的双重痛苦中。——但是且慢!大家都别替我否定这种痛苦,也不用否定我的任何自责、怨尤、愤怒、乞怜,或哀伤,就是现在这种复杂的纠结的感觉,让我待在里面体会一下。怎么样呢?很疼!但这就是我真实的此刻。需要做任何的道德评判吗?哪些该有,哪些不该有?

无所谓该不该。这种疼本来就是最鲜活,最真实的,生命的一部分。

但是哗啦啦一下子,大家围上来:「哎呀,要解决啊!」「给你几条建议啦!」

言下之意就是:嗨嗨,你错了!我是过来人哦,你现在的感觉要不得。

我非常在意这件事。是因为我认为现在,至少在现在的中国,人们太容易扎堆去反对一些东西了。中国人在骨子里都还是蛮向往「和谐」的,这种集体的愿望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合力,把与和谐相悖的感觉划分为「政治不正确」。在这股合力面前,一般人想站稳都难,要承认自己是异类就更为不易。你只要想表达「政治不正确」的感觉,就得在众人面前掂量下自己的斤两,一般来说,嗫嚅两句就会闭嘴。

说回知乎的「友善」倡议,我当然支持。因为我也能看到不友善的行为对这个社区的破坏。但我支持的只是行为上的禁令,而我担心它发展为一种心态上的排他:如果你胸中有戾气,就该自己去面壁反思。所以我要声明:不友善的心态,我也时时会有。而我相信这种感觉既然是真实的,就应该被承认并且接纳。所以在我这里,它同样也政治正确:只要你能用一种友善的方式,把不友善的感觉表达出来。

我猜我这样的说法会招致很多反对,因为毕竟,坏的感觉不让人放心。——承认它的存在,就等于任其发展;任其发展,就可能越陷越深;越陷越深,万一将来后果不可收拾怎么办?所以,还是一开始就矫正了比较好。然而矫正之后呢?

是,理想的状况,是能用好感觉取代坏感觉。比方说,善妒的人突然之间对他人充满了友爱,真心为他人的荣耀感到欣喜;对人不友善的网友则受人点醒,从此能在茫茫网络世界中找到心满意足的定位,开始温和有礼,踏踏实实地与人交流。但是从技术难度来看,这些突飞猛进的跨越无法立刻实现。因为好的感觉毕竟也要有现实基础,不可能凭着几句开导或口号,说来就来。更可能的状况是,前者被警告了心态不好,努力劝自己要看开,但也真心高兴不起来;后者则被贴上了「不友善」的标签,于是夹起尾巴老实做人,又确实找不到存在感,只好默然离开或无聊潜水。

坏的感觉被消灭掉了,但是也没有什么好的东西填补进来。

久而久之,也就慢慢没了感觉,或名之为:空虚。

最后不妨再谈谈空虚。空虚是一种静止的状态,它是停滞的,麻木的,(看似)与人无害的,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有点喜欢。但它绝对是一件最糟糕的事,远比大哭大叫,甚至大吵大闹要糟糕得多。我对它最直观的印象来自一本童话:《毛毛: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》,那里面有一群被称为灰先生的反派角色。这帮家伙面容模糊,语言空洞,浑身上下散发着冰冷的寒气。他们的嘴里始终叼着烟卷,那是维系他们生命的营养。他们生存的唯一目的,就是剥夺别人的生命力,用于继续制造这样的烟卷,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。同时还有一个有趣的设定:他们吸烟时,喷出的烟气也是有害的,会让人慢慢中毒,病入膏肓就会变成他们的一员。

巧合的是,我最近在读一本《团体治疗与成瘾康复》的书,作者提到:尼古丁除了在化学意义上有毒之外,也在心理社会意义上有毒,它会削弱人们把体验转化为感觉的能力,也就疏远了人们彼此的联结。这一观点,其实可以推广到一切「瘾」上:酒、暴食、滥交、赌博、购物,甚至工作……成瘾者使用这些毒物,也正是为了否认那些坏的感觉。这种否认的结局,是把人封锁在袅袅烟云里,孤寂下去。

这种画面,让人不寒而栗。这时再看自己心里还有自卑和痛楚,真应该庆幸。

所以说,人的感觉,固有好坏之分。但换一个角度来看,是凡感觉,无论舒服与否,都有着鲜活的劲儿。借着这些好受与不好受的劲儿,我们才能与他人发生联系,日子才有了变化和新鲜。有感觉就等于活着:充实、有生命力、不孤寂。——理所当然的推论就是:失去感觉就仿佛死亡,或者至少是没了生机。这当然也是唯心论的说法。过去说「行尸走肉」,又说「哀莫大于心死」,意思都差不多,就是说这个人孤单单的,没朋友,也没个乐趣。虽然生理上还活着,但就好像死了一样。